南阳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


2023年12月19日发(作者:搜房网 南京)

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(一)

各位游客朋友们:

大家好!欢迎各位光临社旗山陕会馆,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会馆的概况。

社旗山陕会馆位于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赊店镇中心,赊店镇原名赊旗店,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,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,民间有“天下店,数赊店”之称。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,南船北马,总集百货,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,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,山西、陕西两地的商人为在此地有一处“叙乡谊,通商情、敬关爷、崇忠义”的场所,遂集巨资兴建了这座富丽堂皇的会馆。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,经六帝136年,至光绪十八年竣工。会馆座北朝南,总占地面积13423.60平方米。建筑布局采用我国特有的中轴对称式的传统风格,集皇宫、庙宇、商馆、园林艺术之大成,既雄伟壮丽、又典秀大方。在全国同类建筑中,社旗山陕会馆以其建筑时间之长、建筑艺术之精美、保存之完整,商业文化内涵之丰厚而风标独树。在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03年3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三A级旅游风景区。

位于会馆最南面的就是琉璃照壁,又称“九龙壁”。高10.4米,宽13米,厚1.07米,单檐硬山顶,由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镶嵌而成。照壁正中横书“义冠古今”四个大字,它是指关羽的义气从古到今都是堪称第一的。因为会馆供奉关羽。所以会馆大部分对联、门榻、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,故称关公祠。在下方是一神兽,它的名字叫“白泽”,有明是非,辩善恶的功能。照壁上最显眼的为这三幅大型砖雕图案,从东至西依次为“四狮斗宝、二龙戏珠和鲤鱼跳龙门、狮麒争斗”三幅砖雕图案夹两幅竖幅楹联:“浩气已吞吴并魏,庥光常

荫晋与秦”,“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。”表达了山西、陕西人对关羽的仰慕追念之情。另有姿态各异的龙和福、禄、寿等图案布满照壁。整个照壁设计巧妙,色泽绚丽,构成了古代建筑不拘一格的独特风彩。

在这两侧为东、西辕门。因为会馆敬奉关羽,所以有辕门两座。辕门为会馆正门,上下两层,砖木结构。东辕门门楣上书写“升自阶”,西辕门门楣书写“阅其履”。

前院还有铁旗杆一对,旗杆高18米,重5万余斤,青石须弥座,座上立铁狮,旗杆穿狮而过。旗杆上有大、中、小三个云斗,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,云斗间行龙缠绕,顶部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。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,相传为拥土分节法铸造而成。

铁旗杆的内侧立有石狮一对。东雄西雌,雄狮舞绣球,雌狮身背幼子,怀抱幼狮。两狮相对而视,显得喜气洋洋,既妩媚可亲,又耐人寻味。

位于会馆前院中轴线上的建筑叫悬鑑楼,又名“八卦楼”,是会馆的戏楼,为三重檐歇山式一体两面建筑,面南为山门,面北为戏台,环楼上下满布木雕石刻,均以神话传说,戏剧故事为主。山门两侧原塑有“哼”“哈”二将,惜于文革中被毁,现塑有廖化、马良。楼内竖20根合抱大柱,下有三层柱础,上层多为鼓形,下层为正方形鼓座,四面雕刻麒麟、狮子、牛、马等图案。楼北面为戏台,上挂清道光二十四年浩生社立“悬鑑楼”匾额。“悬鑑楼”这三个字字法苍劲,堪称一绝,历来为书法家所推崇。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三个字有什么不同?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“楼”稍微小了一点,而且字迹没有前两个苍劲,因为这三个字是出自两人之笔,这“悬鑑”二字由明末大书法家傅青主所写,“楼”字由

叶县举人许靖所写。两侧石柱上分别刻“还将旧事从新演,聊借俳优作古人”。“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,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。”舞台屏上悬挂“既和且平”匾额。指乐队的奏乐既要和谐又要平稳,暗指商人们做生意和气才能生财。整个戏楼规模宏大,结构严谨,我国已故古建专家杨廷宝先生曾称赞此楼为“华夏戏楼建筑的典范之作”。

在戏楼的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,钟楼内悬大钟一口,重两千五百余斤,鼓楼内挂更鼓一面,为复制品。

现在我们穿过戏楼进入万人庭院,即会馆的中心大院。院内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铺地,中铺甬道,据说是“神道”,一般人是不允许走的。甬路两边系条石,有柱洞可以搭棚,分别为男女观众池。两边两排厢房,是戏院里最早出现的“包厢”,看戏时达官贵人坐里面,不与平民百姓混同。

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石牌坊,坐落于大拜殿前3米高的月台上,分左、中、右三座。大家请看中坊,在中坊的最上边刻有福、禄、寿三星。福、禄、寿三星加上南七星、北六星,代表老枰十六两枰中十六颗星,这是一座商馆,它就寓意商人们做生意要公平交易,诚信经商,谁要缺斤短两,就会折福、折禄、折寿。两侧分别雕“李白骑鲤”、“杜甫吟诗”,中间匾书“孟氏难言这浩然”。中坊背面雕“五福图”、两侧分别雕“赵匡胤输华山”、“赵炎求寿”,中间匾书“履中蹈和优入圣域”。石牌坊与月台石栏连成一体,组成了一道叁差起伏,完整独特的石雕艺术风景线。

中坊下斜铺一巨石,俗称“九龙口”,中间有三条大龙,诸龙之间藏头露尾,相互交错,下面还有层层海浪。边框周围雕有八条龙,虽小巧而展雄姿,整幅雕面雕镂深、起伏大、立体感极强,构图重气氛,雕工细致入微。

各位朋友,这是大拜殿,是会馆的主体建筑。由大殿和拜殿组成,面阔三间,进深九橼,单檐歇山卷棚顶,庄严、宏阔。大拜殿前景最独特的装饰莫过于两侧之石雕八字墙。墙下为须弥座,座上立以整块青石雕成之巨幅石雕,东侧图为“十八学士登瀛州”,故事出自《新唐书·诸亮传》,唐太宗李世民为网罗人才,开“文学馆”,以房玄龄、杜如晦等十八人为学士,分为三番,每日六人值宿,号十八学士。这幅图将十八学士分布在盘旋于陡坡、奇峰之间的蜿蜒小路上,形成一种学者永攀高峰的瑰丽图景。但是现在我们怎么数也数十八个人,数来数去只有十七个人,那为什么少了一个人呢?因为这是少刻了一个学士许敬宗,这许敬宗因支持武则天称帝,后人认为他有负李世民,为妄臣,为此“学士只有十七人,不雕妄臣许敬宗。”西侧图为“渔樵耕读”图,图内一条山溪急湍而下,下部雕一天成之桥,桥下水面开阔,水波荡漾。一渔夫划小舟作打鱼状,一樵夫肩背柴捆行于桥上;山坡上一牧童骑于牛背;对岸房屋窗口露出读书人之形象,溪畔山石参差,树木花草丛生,山石之间雕以虎、羊、豹等动物。画面绘山水之幽奇,将人物雕于山水之间,构图巧妙,自然和谐。

大拜殿的南、北檐额坊、雀替以透雕图案装饰。其内容多为《西游记》、《封神演义》中的故事情节。众多人物造型皆为金饰,至今仍熠熠生辉。大殿内敬奉的是“关羽夜读春秋”座像。两侧墙上嵌慈禧太后御笔之宝“龙”“虎”二字牌。

大拜殿两侧分别为药王殿和马王殿,东配殿敬奉药王孙思邈,在这里,人们求医问药,保佑平安。西配殿敬奉马王爷,古时运货马为主要运输工具,敬奉马王爷,意于保佑路上平安。

春秋楼为会馆主院最后一进建筑,其内供奉关羽夜读《春秋》神像而得名,春秋楼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,耗银八十余万两,为会馆内最辉煌的建筑,可惜被捻军于1857年烧毁。为满足广大民众瞻仰祭祀关公之夙愿,逐步恢复社旗山陕会馆旧貌,经社会民众大力支持,踊跃捐资,与2005年春在春秋楼遗址上复建了大月台和关公读春秋铜像,月台及铜像总高12.3米。

好了,各位朋友,今天的讲解到这儿就结束了!谢谢大家!

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(二)

社旗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,坐落在南阳东北45公里处。它东与驻马店市泌阳县接壤,西和南阳县宛城区毗连,北和方城县交界,南与唐河县为邻。1965年建立社旗县,社旗镇为县委、政府所在地,是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社旗镇原名赊旗店,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。据有关资料记载:该镇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,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,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。民间有“天下店数赊店”之称。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,南船北马,总集百货,尤多秦晋盐茶大贾,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,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,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:山陕会馆、湖北会馆、江西会馆、广东会馆、福建会馆等十余个。全镇人口13万,镇内有72道街,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条。1989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。

位于镇中心的“山陕会馆”原名山陕同乡会馆,又名山陕庙、关公祠,曾称鼎元社,是座巍峨壮观,-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,系清代山西、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、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的场所,因养有监管僧道亦称山陕庙。正殿供奉关羽坐像,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、门榻、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,故又称关公祠,道光年间称鼎元社,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。

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(公元1756年),经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,共经六帝137年。占地面积10885.29平方米,建筑面积6235.196平方米。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琉璃照壁、悬镒楼、大拜殿和春秋楼,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,自南至北有:东西辕门、东西马厩、钟鼓二楼、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药王、马王两座陪殿。建筑布局形成前、中、后三进院落,布局严谨合理,殿堂楼阁疏密有间,北高南低,鳞次栉比,气势雄浑,相映生辉。各类建筑物共152间,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,建筑物采用石雕、木刻、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。据碑文记载:“运巨材于楚北,访名匠于天下”。耗白银数百万两。总之,会馆的总体设计追求诗情画意,陈设装饰极尽富贵华丽。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照壁陪衬建筑有相互对称的东辕门、西辕门、东马厩、西马厩环抱成会馆前院。我们现在进前院参观。院中立有白玉雕狮一对。狮前立铁旗杆,铁旗杆高15米,重5万余斤,青石须弥座,束腰部雕天马、麒麟、狮子、异兽图,须弥座上立铁狮,旗杆穿狮而过。旗杆上有大、中、小三个云斗,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,云斗间行龙缠绕,顶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,抗日战争时期,东边

的一只鸟被日本飞机炸掉。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(公元1817年),据传为分节拥土铸造而成。辕门东西相对,筑于高大砖券拱门上,为单檐歇山顶。下有砖护栏围绕,高12.37米,正中分别嵌石刻“升自阶”、“阅其履”匾额。

这是悬镒楼,又名“八卦楼”,是会馆的戏楼,兴建于嘉庆元年(1786年),竣工于道光元年(1821年),历时25年。楼高18.36米,长20米,宽18米,分上中下三层,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。正脊两侧装饰有行龙、牡丹图案,中间置琉璃楼,内刻“天五尺”三字,楼门两边对联为“此地即是普陀山,何必远求到南海”。楼内竖20根合抱大柱,下有三层柱础,上层多为鼓形,下层为正方形鼓座,四面雕刻麒麟、狮子、牛、马等图案。楼北面为戏台,上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浩生社立“悬镒楼”匾额。“悬镒”两字系山西明末书法家傅青主所写(是从山西托来的)。“楼”字系叶县清末举人许靖所写。两侧石柱上分别刻“还将[日事重新演,聊借俳优作古人”,“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,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”对联。舞台屏上悬挂“既和县平”匾额。戏台上下布满木、石雕刻图案,其内容多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。

社旗山陕会馆导游词(三)

社旗县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,坐落在南阳东北45公里处。它东与驻马店市泌阳县接壤,西和南阳县宛城区毗连,北和方城县交界,南与唐河县为邻。1965年建立社旗县,社旗镇为县委、政府所在地,是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

社旗镇原名赊旗店,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商业古镇。据有关资料记载:该镇初建于春秋战国时期,清代康乾年间最为繁盛,为河南四大名镇之一。民间有“天下店数赊店”之称。当时该镇为水旱码头,南船北马,总集百货,尤多秦晋盐茶大贾,为南北九省交通要道,全国有13个省的商人在此经商,仅各省商人建的同乡会馆就有:山陕会馆、湖北会馆、江西会馆、广东会馆、福建会馆等十余个。全镇人口13万,镇内有72道街,现存较为完整的古街道有十余条。1989年7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我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。

位于镇中心的“山陕会馆”原名山陕同乡会馆,又名山陕庙、关公祠,曾称鼎元社,是座巍峨壮观,-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,系清代山西、陕西旅居赊旗镇的富商大贾接客迎仕、联谊集会和焚香祭奠的场所,因养有监管僧道亦称山陕庙。正殿供奉关羽坐像,所以会馆的绝大部分对联、门榻、匾额都是颂扬关羽的功德,故又称关公祠,道光年间称鼎元社,民国十二年改称山陕会馆。

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(公元1756年),经嘉庆、道光、咸丰、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,共经六帝137年。占地面积10885.29平方米,建筑面积6235.196平方米。主体建筑自南而北沿中轴线有琉璃照壁、悬镒楼、大拜殿和春秋楼,左右陪衬建筑相互对称,自南至北有:东西辕门、东西马厩、钟鼓二楼、东西廊房和大拜殿两侧的药王、马王两座陪殿。建筑布局形成前、中、后三进院落,布局严谨合理,殿堂楼阁疏密有间,北高南低,鳞次栉比,气势雄浑,相映生辉。各类建筑物共152间,室内外全用青白色大理石铺砌,建筑物采用石雕、木刻、火铸或陶瓷塑精美图案作装饰。据碑文记载:“运巨材于楚北,访名匠于天下”。耗白银数百万两。总之,会馆的总体设计追求诗情画意,陈设装饰极尽

富贵华丽。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大家看这面琉璃照壁,是仿照北京故宫九龙壁建起的,高10.4米,宽13米,厚1.70米,单檐硬山顶,是用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起来的。壁的两

面饰有精巧剔透的“二龙戏”珠“、”龙虎争斗“,”丹凤朝阳“、鲤鱼跳龙门”、“凤穿牡丹”、“五龙捧圣”以及姿态各异的九条龙和福、禄、寿等图案。照壁正中横书“义冠古今”。两侧竖写两副对联“浩气已吞吴并魏,麻光常阴晋与秦”,“经壁辉光媲美富,羹墙瞻仰对英灵”。表达了山西、陕西人对关羽这个同乡仰慕追念之情。字迹采用金黄色古写隶体,显得庄严肃穆生辉。

照壁陪衬建筑有相互对称的东辕门、西辕门、东马厩、西马厩环抱成会馆前院。我们现在进前院参观。院中立有白玉雕狮一对。狮前立铁旗杆,铁旗杆高15米,重5万余斤,青石须弥座,束腰部雕天马、麒麟、狮子、异兽图,须弥座上立铁狮,旗杆穿狮而过。旗杆上有大、中、小三个云斗,每个云斗上有四个风铎,云斗间行龙缠绕,顶部原各站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,抗日战争时期,东边的一只鸟被日本飞机炸掉。铁旗杆铸于清嘉庆二十二年(公元1817年),据传为分节拥土铸造而成。辕门东西相对,筑于高大砖券拱门上,为单檐歇山顶。下有砖护栏围绕,高12.37米,正中分别嵌石刻“升自阶”、“阅其履”匾额。

这是悬镒楼,又名“八卦楼”,是会馆的戏楼,兴建于嘉庆元年(1786年),竣工于道光元年(1821年),历时25年。楼高18.36米,长20米,宽18米,分上中下三层,为三重檐歇山顶式建筑。正脊两侧装饰有行龙、牡丹图案,中间置琉璃楼,内刻“天五尺”三字,楼门两边对联为“此地即是普陀山,何必远求到南海”。楼内竖20根合抱大柱,下有三层柱础,上层多为鼓形,下层为正方形鼓座,四面雕刻麒麟、狮子、牛、马等图案。楼北面为戏台,上挂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“悬镒”两字系山西明末书法家傅青主所写(是从山西托年)浩生社立“悬镒楼”匾额。来的)。“楼”字系叶县清末举人许靖所写。两侧石柱上分别刻“还将[日事重新演,聊借俳优作古人”,“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得淋漓尽致,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”对联。舞台屏上悬挂“既和县平”匾额。戏台上下布满木、石雕刻图案,其内容多以古代传统戏曲有关。

这分别是钟楼和鼓楼,相对称坐落于悬镒楼两侧,钟楼内悬大钟一口,钟高5尺,重2千余斤,人称聚将钟,亦称“金钟报晓”,鼓楼在西侧,内悬挂更鼓一面。

现在我们穿过戏楼进入万人庭院,即会馆的中心大院。院内全部用一尺见方的青石铺地,中铺甫道,甫路两边系条石,有柱洞可以搭棚,甫路左右庭院及两厢分别为男女观众场地,院内可容万人看戏,故又称万人庭院,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石牌坊,坐落于大殿前3米高的月台上,其分左中右三座。

中间一座为三间四柱式,须弥座方校,柱的两侧附以抱鼓石,中柱两侧鼓面刻:“俞伯牙爱琴”、“孟浩然爱梅”、“林和靖爱鹤”、“周敦颐爱莲”、“米元章爱石”、“嵇康爱竹”、“王羲之爱鹅”、“陶渊明爱菊”八爱图。中坊上雕福、禄、寿三星。匾书“孟氏难言这浩然”,相传是社旗拨贡张玉炎撰写。配坊左上刻“杜甫吟诗”,右上雕“李白骑鲸”,中坊背面上刻“五福图”,匾书:“履中蹈和优入圣城”。